走进巴人
巴人起源

巍巍巴山、涛涛江水,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孕育了多彩神秘的巴文化,塑造了勇猛豁达的风土民情。巴人从何而来? 巴文化为何神秘?让我们徐徐展开这历史的瑰丽画卷,了解这片土地上曾经让人惊心动魄的壮丽更诗、聆听那来自幽远古老的巴国回音

5000多年前,历史上一个以刚勇尚武著称的族群出现了,这个族群被称为巴人或巴族。根据历史文献及考古研究,巴人是由不同的民族部落发展融合而成,他们生活在今川东、重庆、鄂西、陕南、黔西北等广大地域,“其属有濮、賨(cong)、苴、共、奴、獽(rang)、夷、蜑(dan)之蛮”,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。

濮人:是巴地的第一大族,有的世居,有的则是从其他地区迁徙而来,分布广泛,因来源复杂常被称为“百濮”。在巴地族群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。其生活的中心区域主要在今天的嘉陵江、涪江、渠江的三江地区。

賨人主要居住于嘉陵江中游和渠江两岸。《舆地纪胜》载“巴西宕渠,其人勇健好歌舞,邻山重叠,险比相次,古之賨国都”。宕渠、渠江以及渠县等名称,都是对賨人居住地的称谓,可见賨人生活的中心区域主要在川东北地区。

蜑人可作蜓人、疍人,也是百濮中的一支,主要生活在巫巴山地及清江流域。川东一带的蜑人民风彪悍,狩猎、捕鱼一直是该族群最为重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。

苴人:苴是百濮中的一支,古代读为巴,可见其在巴地族群中具有代表性地位。根据文献和各发掘遗址看,苴人主要活动在川东北的广泛区域,特别是在四川广元与陕西汉中交界一带

勇武巴方

“周武王伐纣,实得巴蜀之师,著乎《尚书》。巴师勇锐,歌舞以凌殷人,前徒倒戈,故世称之曰: 武王伐纣,前歌后舞也。--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

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载,公元前4世纪,巴国发生内乱,百姓被残害。“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”,楚国以三座城池作为出兵平叛的条件,蔓子允诺。事平,楚使索城,蔓子认为不履行承诺是为无信,身为人臣,私下割掉国土是为不忠,蔓子告曰:“将吾头往谢之,城不可得也。”于是自刎,以授楚使。巴蔓子以头留城、忠信两全的故事,在巴地传颂。

伐纣封国

荆有一人,名鳖灵,其尸亡去,荆人求之不得。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,遂活,与望帝相见。望帝以鳖灵为相。---《蜀王本纪》文献反映了巴人西迁的历史。鳖灵实为巴王。“鳖灵,其尸亡去”意指巴王鳖灵带众人溯长江逃亡了。其出逃原因应与东周初年楚灭巴事件有关。同时,也反映了鳖灵率部投靠了杜宇氏蜀国,而成为蜀相。在蜀的势力范围内乐山一带建立了国家。《水经注.江水》载:“(南安)县治青衣江会……,即蜀王开明故治也”。

巴蜀的往来,影响了巴人的生产方式,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载:“(杜宇)教民务农,巴亦化其教而力务农”。即改变了原来以渔猎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,注重农业生产,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。“时玉山出水,若尧之洪水。望帝不能治,使鳖灵决玉山,民得安处。”由于鳖灵在消除成都平原的水害过程中,有较大贡献,从而得到人民的支持。“遂活”,即势力越来越大。公元前660年左右,望帝禅位于鳖灵,建立开明氏蜀国,号曰开明帝,统治了川西地区。

融入秦汉

蜀王弟直侯私亲于巴。……周慎王五年,蜀王伐苴候,直侯弃巴,巴为求救于素。秦惠文王张仪、司马错救亘、巴,遂代蜀,灭之。仪贪巴、苴之富,因取巴,执王以归、置巴、蜀及汉中郡,分其地为三十一县。仪城江州。-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

秦灭巴以后,巴国作为一个国家存在已成为历史,但巴族并没有消失,独具特色的巴文化在与各民族不断交流中,逐步融入了璀璨的华夏文明。

春巴国灭亡以后,巴人的后裔汉魏时演变为五溪蛮的一部分,与另一部分由古代“三苗”后裔、獠人混杂演变而来的五溪蛮,共同生活于武陵山的“酉、辰、巫、武、源”五溪之域。其中,“酉”就是今天的酉水。五溪蛮一直到宋代,绵延千余年,保持着比较稳定的民族特征。宋代以后,从这支以巴人后裔为主体成分的五溪蛮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,融合了其他少数民族和部分早年迁入湘、渝、鄂、黔接壤处的汉族移民,经历了漫长的岁月,逐步形成了土家族。